发布时间:2016-10-13
10月12日上午,“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广东省分会场启动仪式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举行。
科技创新潜力的释放,依靠什么来实现?企业聚沙成塔的力量,凭借什么来产生?
面对“双创”课题,广州开发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科技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实现协同创新、集群发展;以制度创新为龙头,让各种物质生产力要素形成混合动力。
创新是一个地区经济不竭的动力,但创新又不是一个地区的事。在“互联网+”和“双创”的时代感召下,诞生在广州开发区的众多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打破地域之限行业之限,让“创新”与“协同”结合起来,让“创新”与“国际”接轨起来,敞开怀抱互相促进,由此,创新被插上了直入云霄的翅膀。
形态新
产业联盟抱团攻克重大共性技术难题
近年来,“机器换人”在制造业升级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家工信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共同规划推进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上,广州开发区一直是受人瞩目的明星。
2013年9月,广州数控、广汽集团、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万宝、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这个联合了广州地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机器人应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组织,在组织重大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年来,在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的牵引下,联盟会员间深入交流,产学研用合作,已初见成效。例如,由广州机械研究院牵头,联合广州明珞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启帆公司等单位成立了“广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由广州瑞松公司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博创装备公司、广东省机械所等单位成立了“机器人智能技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由中国电器院牵头,联合广州华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创维等单位共同成立了“广州市电子产品绿色制造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联盟在提高广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凝聚力,解决制造产业上下游科技难题上,有很大帮助。”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范清说:“而且在抱团申请相关科研项目上,联盟也比单个公司或企业更具优势。”
据了解,广州机械研究院、广州供电局、广州启帆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成功申报了“架空配电线路器件更换作业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广州明珞公司、广州沈自所、广汽荻原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合作,申报了“基于机器人的汽车尺寸柔性视觉检测系统研究与产业化”的项目;广州瑞松公司、广东工业大学、文冲船厂共同合作,申报“船舶中组立复杂构件门式移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而这些项目,如果是单个公司或企业独立申请,是较难得到批复的。
方式新
新型研发机构不拘一格构建管理平台
在实现“中国制造2020”过程中,新型研发机构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们不拘一格的平台搭建思维,打开了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的一扇窗。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合作共建,2016年1月12日通过广东省事业单位设立登记的研究院,实行的是企业化运行方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技术创新部部长李启荣博士笑称:“清华珠三角研究院里,我们是‘三无’人员”。所谓“三无”,即:无主管单位、无财政拨款、无行政级别,所有人员均采取合同聘用制。“没有了绑住创新手脚的束缚,科研人员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最尖端的研究中。”李启荣说。
研究院成立不到一年,研发平台就初具规模,8个研发中心分别成立。研究院创新的管理制度,也快速地推动了技术项目的产业化。目前,有8个高科技项目完成了投资,投资总额4000余万人民币,而正在洽谈和调研的就有20余项。
“新型研发机构,新在哪里?新在以产业为导向,技术为纽带,养项目不养人才,通过市场选择项目,项目再吸引人才,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侯红明介绍说。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是中科院首个与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究机构,采用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机制。
中科院广州生物院首次在国内提出“Pipeline”(新药研发体系)的概念,摒弃传统的课题组单独负责制,按照新药研发价值链进行团队和平台构建,按照国际制药公司化管理模式从事新药开发,提高了研发效率。众所周知的中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世界上首例诱导多能干细胞猪、成功破解维生素C能促进体细胞“变身”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以及被《科技日报》评为201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世界首次揭示体细胞“变身”为干细胞的机制(广东省唯一)的重大科研成果,均在中科院广州生物院诞生。
成果新
相加建设带来无形胜有形的多方共赢
“着力协同创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是无形胜过有形的多方共赢。”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家于世辉博士说。
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公司,其市场份额占据全国市场的30%左右。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CF)共建国际远程数字化病理会诊平台,让中国老百姓不出家门口,便有机会享受来自美国的高质量诊疗服务。在人才培养方面,金域与广州医科大学共建了‘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该院是广东省教委批准设立的全国医学领域第一家企业与大学共建二级学院。在地域协同方面,金域检验目前在内地及香港地区拥有33家医学实验室,开展医学检验、新药临床试验、食品卫生检验、司法鉴定等业务。金域的协同创新,是项目的协同,资本的协同,也是人才的协同。”于世辉博士说。
为什么如此众多在国际和国内科技领域走在前沿的机构,会落户广州开发区?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这与广州开发区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创新性产业发展壮大分不开。
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广州开发区已在新一代电动车、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等5大领域开展科技研发与协同创新,已建成7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与国内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项目合作双向互动机制,与32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研发资源共享机制。目前,区内集聚了各类研发机构579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9家、省级研发机构216家,约占广州市1/3。组建了平板显示产业及技术、基因检测等40个创新联盟,在全市占比48.8%。聚集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近70家,成为全国首个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一幅在广州开发区土地上展开的,以活跃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为主体,以强大的孵化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为舞台,全要素链条支撑下的创业创新生态画卷,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文载于2016年10月12日《羊城晚报》A14版 原文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