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2
今日,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拉开帷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呈现出百花盛放的姿态。作为广东分会场启动仪式的举办点广州开发区,近年来创新工作捷报频传,成绩全国瞩目,成为双创活动周一大亮点区域。
数据显示,广州开发区聚集了3000多家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521家。行业“独角兽”企业昂扬生长,更多初创期中小科技企业聚集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围绕着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目标,广州开发区向着建设枢纽“主引擎”的方向不断向前。
然而,广州开发区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针对企业在创新路途中面临的共同难题“成本高,耗时长,转化慢”,这里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向多企业与多科研院所组建行业性乃至跨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延伸,取得了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的双丰收。
文/何瑞琪 通讯员叶国、黄于穗、郭哲涵、赖伟敏
格局
多重“跨界” 协同创新
产业联盟:国内外合作全面开花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3D打印已成创业“红海”。在广州开发区,一项碳化物复合陶瓷粉末团聚造粒制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创性地宣布陶瓷打印时代已经来临。产品复制了瓷器所特有的表面光泽和光洁度,未来在工业元件和珠宝方面的应用必能大展拳脚。“如果靠一家3D打印企业单打独斗,断不可能完成这项创举的”,广州 3D 打印云制造服务中心主任赵博感叹道。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该行业颇有前瞻性地组建了“广州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3D打印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3家成员单位包括了材料、设备、服务等多个领域,打造3D打印全产业链。通过协同创新,陶瓷打印找到了最关键的材料,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这是广州开发区众多产业联盟的一个缩影。广州市拥有82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其中广州开发区占40家,占比50%,覆盖领域包括生物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等。多个企业产业联盟的会员单位围绕价值链,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上下游的产业关系,进而完善区内的产业链,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转型的深入,广州开发区越来越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国际内外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布局产业联盟,全面开花,打造出“协同创新共同体”。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深度融合
广州开发区另一个新趋势,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在这里得到井喷式发展,该区共有省新型研发机构21个,占广州市(44个)近一半,其中校地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平台6个,企业自行设立的研究院15个,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9个)、智能制造(5个)和新材料(4个)三大领域。
新型研发机构有个主要特色——无经费、无编制,在外人看来“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还不完全像事业单位”。但它打破了体制的束缚,主动对接市场,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值。
2015年,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落户广州开发区,一批出色的科研人员宁肯辞去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政职务,在新型研发机构充分施展才华,在行业无人机、超宽带通信技术、微小型新型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还通过“投资公司+孵化器”方式推动研发项目可持续发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从新型研发机构的不断探索中,广州开发区学习到宝贵的经验,积极链接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还建设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7个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同时,广州开发区协同创新的触角还延伸到海外,成功搭建了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欧合作政策试点区、中以生物产业基地、中英生物科技桥等国际合作区域及机制。
同时,广州开发区还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组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在新一代电动车、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疗器械等5大领域开展科技研发与协同创新。
探因
单打独斗不如联合
创新方式也搞创新
创新成本高、创新周期长、创新意愿不足、初创公司缺乏经验等等,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障碍。正因为如此,协同创新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弯道超车的法宝。
全国最大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金域检验就是协同创新的受益者之一。受制于市场推广能力弱、采购设备成本昂贵,研发周期过长,第三方医学检测一直发展缓慢。然而,金域检验充分调动各种创新要素,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进行对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金域与广州医科大学共建了“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在国际创新合作方面,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共建国际远程数字化病理会诊平台,让中国老百姓不出家门口,便有机会享受来自美国的高质量诊疗服务。
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家于世辉博士说,协同创新能取长补短,联合中美力量共同推动医学实验室的建设,真正做到将发达国家的先进医疗技术为我所用,为节省国家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与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还与广州开发区共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企业育成中心”,以研究院的品牌和创新能力,加速新技术和企业的育成,并力促形成“1+N”大育成中心的品牌效应。
创新也需要“创新”。协同创新,不仅能够充分调配各种创新要素,集合众人智慧力量,减少各自创新的负担,还能利用先进科技经验,降低创新摸索中的成本,避免投入打了水漂的尴尬。
观察
打造双创合作标杆
打通经济科学连接
强劲的人才储备、一流的产业基础、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环境,这是广州开发区在创新创业上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的主动力,实现从1到100的创新放大效应,离不开以孵化器、科技扶持和协同创新为代表的创新体系。
孵化器让初创企业没了后顾之忧,协同创新则为企业减少了创新障碍。目前,广州开发区已探索出企业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协同孵化等多种孵化模式,实现企业之间、产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国内国际之间全方位的协同创新,打造出新标杆。
在具体操作上,广州开发区鼓励企业开放自身技术和市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实验室、专业技术、销售经验等优势,为进驻的科技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实现集群发展、协同创新。
广州冠昊生物作为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从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后,建立了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利用自身的创业经验和技术资源,为生命健康科技项目和中小微企业提供从资金、创业导师、实验场地、研发仪器设备、销售渠道以及工商登记、项目申报等全方位专业孵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企业自身和在园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入驻企业达到23家。
广州开发区将进一步通过孵化器和协同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质量,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创新要素,打通经济和科学的连接。
原文载于2016年10月12日《广州日报》A05版 文章链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