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学普及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学普及
  • 工肝脏介绍

    发布时间:2013-12-27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肝功能衰竭是指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简称肝衰竭。肝衰竭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各种病毒性肝炎感染、药物、毒物中毒等。当发生肝衰竭时,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组织严重破坏,残存的肝细胞难以维持正常肝脏功能。而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衰竭时,病情则更为严重,病死率高且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如何替代和恢复肝脏功能一直是医学界围绕该病种的研究方向。人工肝技术是有效的肝功能替代疗法,简单的说,就是将病人的血液通过体外装置循环,去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补充人体需要的有益成分后再输回到病人体内,这种方式可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人工肝的分类  

      人工肝可根据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非生物型人工肝,就是不含有肝细胞这些生物成分,用于血浆置换、胆红素,氨及药物灌流吸附的工作模块,这些模块的材料主要是空心纤维过滤器、活性炭、吸附树脂等;2、生物型人工肝,这是将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与特殊材料和装置结合,构成的人工肝系统,患者的血液或血浆通过该装置进行物质交换和解毒转化;3、混合型人工肝,由生物型和非生物型组合成的具有两者功能的人工肝。 

      人工肝脏的工作原理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主要工作原理有以下类型:1、血液透析和血液过滤:根据血液中溶质和透析液的浓度梯度对有害物质进行分离。2、血液灌流: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流经体外循环装置时被活性炭或离子树脂等吸附剂吸附,从而去除有毒物质。3、血浆置换:血浆可结合多种有毒物质,通过分离病人血浆,同时补充适量新鲜血浆和人体欠缺的物质。4、生物透析吸附: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体外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透析器中与透析液交换物质后流回体内;第二部分为生物吸附系统,透析液中除了有特定溶质外还有活性炭等吸附剂,可大大提高其解毒能力。5、分子吸附循环:由三部分构成,即血液循环系统、透析循环系统和白蛋白再生循环系统。6、连续血液净化技术:以缓慢的血液流速, 通过弥散、对流等进行物质交换, 进而清除毒性物质的方法。 

      生物型人工肝的原理:生物型人工肝有三部分组成,即非生物部分、生物反应器、管路装置。其中生物反应器是该技术的核心,同种或异种来源的肝细胞接种在生物反应器内,患者血液流经反应器,由反应器执行肝脏功能。 

      混合型人工肝的原理:整合了非生物型和生物型人工肝的技术,可以选择性针对不同的患者,而且效率普遍要比上述两种人工肝要高。 

      人工肝脏的主要用途   

      在不同的病例个案、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应用人工肝脏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人工肝脏有以下用途: 

      1.为肝再生创造条件:能够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时的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并促进肝脏功能的自发恢复。  

      2.肝移植的桥梁:人工肝治疗可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改善机体内环境,为等待供肝进行肝移植创造条件。  

      3.辅助治疗手段:人工肝可协助治疗肝移植后的最出无功能状态;或作为极量肝切除术以及其他特殊应激情况下的辅助治疗措施。 恰当及时的人工肝治疗配合正确的内科治疗能够降低肝衰竭的病死率,促进康复,节省住院时间和费用。 

      人工肝脏的现状  

      1. 非生物型人工肝 

      国外最近推出一种新型吸附剂型血液治疗系统(Biologic-DT),采用精制粉末炭、阳离子交换剂、大分子溶剂等组成混合悬液状吸附剂,具有较强的毒物吸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药物中毒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使用目前通用的聚丙烯腈膜进行血液透析,能有效地去除尿素、肌苷及无机磷酸盐等小分子物质,但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率较低,因此仅用于肝衰竭同时伴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新近采用新型膜材料三醋酸纤维膜(CT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A)膜制成空心纤维血液透析滤过器,其效率为聚丙烯腈膜的3倍,能使暴发性肝炎患者意识恢复率达到90%,半数以上病例存活。 

      2.生物型人工肝 

      第一个进入美国FDA 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生物人工肝是Demetrious’S HepatAssist系统,该系统采用猪源肝细胞。研究表明采用该系统可提高急性/亚急性肝衰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在2001年的研究结束后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报告,2004年转为二代混合型人工肝装置。美国的ELAD(Sussman’S Extracorporeal Liver-Assist Device)是第一个利用人源性细胞进行临床试验的BAL,然而结果显示它只能改善临床症状,对生存率没有影响。除此之外,进入临床试验的还有德国的MELS(Gerlach’S modular 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 device,人肝细胞)、荷兰的AMC-BAL(van de Kerkhoveas’s Academic Medical Center-Bioartificial liver,猪肝细胞)、美国的BLSS(Patizer’s 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等,然而这些人工肝系统由于对生存率影响不明显、安全性等各种问题无法投入临床使用。 

      3. 混合型人工肝 

      国外研究者Demetriou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10例严重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结果7例患者顺利等到了肝移植,1例完全恢复,并于6个月后实施了选择性肝移植,存活率达到80%。另2例患者虽因并发败血症、多器官衰竭和可卡因试验阳性未能实行肝移植手术而死亡,但其存活时间也分别延长了3和4周。另一位研究者Watanabe对三组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结果显示:Ⅰ组等待紧急肝移植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18例,16例经支持治疗神经系统症状均好转,中心静脉压降低,脑灌注压增高,血氨下降,肝移植成功,另有1例自然恢复;Ⅱ组等待再次肝移植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3例取得类似的成功;Ⅲ组10例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经支持症状改善,但8例因并发多器官衰竭和败血症,未能进行肝移植而死亡,另2例恢复并择期实施了肝移植。 

      目前,国内用于临床试验的是TECA混合型人工肝支持系统(TECAhybrid atr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TECAHALSS,猪肝细胞,北京)。每个生物反应器最大治疗时间达5 h。6例患者(3例ALF,3例慢性肝病发生ALF)经TECAHALSS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未见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昏睡或昏迷患者的意识障碍得到缓解。1例患者血氨浓度明显降低,血氨下降31%,总胆红素下降15%。然而,此项研究没有全组患者的平均资料,也没有报道安全性情况。 


    附件下载:

    上一篇:沾酒的孕妇是不是“好妈妈” ——孕期沾酒引起酒精胎儿综合症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干细胞仿生水母—人工心脏的第一步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