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30
一、培养目标
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生物学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能够熟练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根据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实际情况需要将做相应地调整。
1.生物学一级学科下所属二级学科专业:
(1)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和其他许多学科相互渗透、错综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揭示生物体从精子和卵的发生、受精、发育、生长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及其机理。
研究方向包括转基因动物与克隆动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等。
(2)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是生命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元,因此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基础学科之一。细胞生物学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动态的观点,从不同结构层次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细胞在高级生命结构中的功能及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现象以细胞为基本的功能行使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运动、遗传物质的复制分配等均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细胞学说指出,现存的细胞均来自过去曾存活的细胞,细胞在物种演化中的演化功能,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个体中的发育特化过程等,揭示了生命演化的本质。
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生物学,干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诱导多能干细胞及其命运调控研究,多能性干细胞的维持与分化调控,干细胞命运调控及人类疾病的干细胞治疗,细胞类型转换及神经干细胞调控,血液与免疫再生,免疫癌症疗法;干细胞与组织修复与再生,细胞膜生物学,干细胞命运调控,细胞分化信号传导与多细胞亚组织构建的研究;生物信息工程学,泛素化在细胞命运调控中的作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及细胞命运转变分子机制研究,染色质结构,多能干细胞的时间空间谱系,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染色体重塑在细胞命运调控中的作用,动物脂肪发育与调控,分子病毒学等。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从微观即分子的角度来研究生物现象,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该学科分支涉及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之中,以研究明确生物体的生物化学代谢过程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其代谢变化的机理为生长点,重点开展药物、酶类、抗生素类、毒素类等资源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富集、结构鉴定、改造或创造,探讨免疫处理无脊椎动物和重要农作物激发并增强其潜在抗病、抗环境污染、抗旱等能力的方法和分子机制,预测和证实一些特殊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明确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分子机理等,为大力推进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为医药、食品、农业及资源物质的保存、开发与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技术基础。
研究方向包括干细胞介导的肝损伤修复及肝纤维化治疗,代谢疾病分子机理的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研究,疫苗与大分子药物研发,癌症、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细菌性传染病相关机理及治疗研究,代谢调控干细胞命运与衰老,成体干细胞衰老与癌症;细胞命运转换,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病毒与感染,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干细胞生物信息学,干细胞与发育中的生物信息学等。
2.药学一级学科下所属二级学科专业: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分子的发现、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合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合成、中药学及民族药学、糖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主要任务是不断发展和完善药物化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发现新化学实体,经结构改造和优化,提供高效、低毒的化合物;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备技术。现代药物化学研究也常和药理学等生物学科结合,参与到药物作用新靶点的发现、确证和作用机制研究中。
研究方向包括抗癌药物、抗病毒药物设计与合成,抗菌药物设计与合成,药物设计学,天然药物的合成与开发等。
3.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下所属二级学科专业
(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其主要任务是探索、阐明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人重要组织、结构发生、发育的调控机制及物质基础。包括胚胎干细胞的维持机制;早期胚胎及三胚层细胞谱系决定的调控机制;重要组织,器官发育及功能发挥的结构基础等。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当代生命科学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肿瘤学及所有临床学科密切相关,主要关注医学相关的生命现象的形态与物质基础,旨在阐释重要组织器官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及基本理论,最终推动整个医学学科的发展并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实际问题。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胚胎干细胞;人多能性干细胞的维持与功能细胞分化调控;胚胎发育中多能性细胞谱系的调控;神经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
研究方向包括胚胎干细胞,人多能性干细胞的维持与功能细胞分化调控,细胞命运决定中的蛋白翻译调控,神经生物学,干细胞表观遗传机理,器官发育等。
(2)免疫学
免疫学是一门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水平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医学学科,涵盖免疫应答、耐受及免疫调节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人体疾病的免疫学发生机理以及免疫诊断与防治手段。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功能及调控机制研究;免疫系统应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功能研究;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免疫学研究的免疫治疗、免疫干预及新型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及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免疫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肿瘤免疫,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研究及疫苗研发,代谢疾病分子机理的研究,免疫和医学,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功能,肿瘤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作用机制研究,单克隆抗体,EB病毒激活机制等。
(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主要开展医学病原微生物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揭示感染、复制、致病、传播的机制与规律,为早诊断、治疗、预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重要医学病原的感染、复制、病原 - 宿主相互作用、致病机制,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的突破提供新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及新发病原的发现与传播规律,病原感染、复制、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反应,为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与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与前瞻性的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包括细菌性疾病的防控,重大传染病疫苗及免疫治疗,非编码RNA-蛋白相互作用的病原生物学功能,利用蛋白质谱研究泛素化在病原感染中的作用,利用冷冻电镜研究重大传染病的发病分子机制以及抗体药物研发,病毒与感染,病毒感染与致病机理等。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机体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病变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疾病诊断的关键,也是疾病防治的基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及调控机理,为再生医学应用到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新型疾病模型的建立,为疾病机理与防治策略的研究提供工具;重大与慢性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与分子机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奠定基础;疾病防治新靶标的发现与新药研发,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选择;采用遗传学、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手段,揭示疾病功能和信号传导机制,发现致病基因,发现新药物靶点及小分子化合物活性筛选、临床诊断标志物和基因检测方法等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病理性再生障碍及干细胞介导的组织修复,人类疾病的干细胞建模与治疗等。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新生报到后,通过实验室Rotation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包括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个阶段;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集中参加课程学习,期间遵循《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管理规定》,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科研实践为2-3年,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后第2年进入导师所在的研究团队,主要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及单位的科研条件,进行科研实践和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3.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可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采取论文指导小组团队培养、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研究生。导师应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要对其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选题报告、学位论文、实验环节等的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严谨治学、科研道德和团结协作等方面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4.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学生在最长修学年限仍然未完成学业时,按《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条款处理。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研究生获得学位所需的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学位论文不计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必须学习的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两类。其中,公共学位课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课程;专业学位课包括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非学位课是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核心课、普及课、研讨课、仪器分析与技术类课程、科学前沿讲座中选修)。
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前,须至少修满35学分,包括不少于30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5学分。在课程学分中,学位课学分不低于 19 学分,即:公共学位课 7 学分,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和外国语课程;专业学位课不低于 12 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 2 学分。课程体系详见下表。
表1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公共学位课7学分 |
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 |
1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硕士学位英语(英语A) |
3 | ||
专业学位课 |
核心课 |
4 |
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2学分 |
普及课 |
3 | ||
研讨课 |
2 | ||
专业选修课 |
核心课 |
4 |
专业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
普及课 |
3 | ||
研讨课 |
2 | ||
科学前沿讲座 |
1 | ||
公共选修课 |
学科自定 |
2 |
公共选修课不低于2学分 |
注:具体课程参考每学期中国科学院大学课程开设表,相关课程体系遵照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执行。
五、必修环节及要求
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必修环节的总学分不低于 6 学分。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内主动与导师协商有关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论文选题应能保证达到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研究意义,应尽可能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论文选题可与实验室承担的研究项目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本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在选题过程中熟悉本学科前沿发展状况,在征求导师意见后,提出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撰写《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报告。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开题报告由3位及3位以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建议邀请教育委员会委员参加。硕士研究生需向考核小组提交报告,考核小组从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报告的表述和报告写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如未通过者,在 2-3 个月内可补做开题报告。第二次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视为不宜继续培养,应予退学。开题报告计 2 学分。
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在培养期间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拟解决的途径、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论文预计完成时间等。研究生需撰写《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登记表》,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中期考核。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半年。
硕士研究生必须对已开展的学位论文研究进行报告。中期考核由 5位及5位以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建议以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为主,邀请教育委员会委员参加。从学生的工作态度、科研思路、研究方法、科研能力、科研进展及进一步完善论文研究的计划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进行硕士生培养。如未通过者,在 2-3 个月内可再考核一次。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视情况予以延期毕业或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视为不宜继续培养,应予退学。中期考核计 2 学分。
3.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
为了促使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提高社会责任感,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听取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报告会的次数不得少于10次,做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得少于1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不得少于1次。研究生导师可根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科研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的情况均应记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登记表》中,申请毕业论文答辩前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部备案。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计 2 学分。
六、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与水平
遵照《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标准》、《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标准》关于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素质和基本学术能力要求执行。
2.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文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应该理论依据充分,学术观点明确,实验设计合理,方法可靠,图表应符合所属学科的规范性标注,记录规范,数据真实,推理严谨,符合逻辑,结论可靠,语言简明流畅,格式符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相关规定。论文研究成果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
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学位论文审查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具体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学位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七、附 则
本培养方案经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起执行。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穗科生发﹝2018﹞8 号)同时废止。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