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学普及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学普及
  • 环球时报:新冠状病毒致死率过半或引发严重流行病

    发布时间:2013-05-14来源:朱丹萍 来源:环球时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超过50%的致死率!这一数据与10年前的SARS和前不久的H7N9病毒比起来,更令人心惊肉跳。近日,已在多国出现的这种新型冠状病毒被贴上了一个恐怖标签——“类SARS”病毒。世界卫生组织5月12日称,该病毒存在人传人的可能性。原因显而易见,法国当天宣布的第二个确诊病例就曾与首例患者同住一间病房。有媒体称,这种病毒有可能引发100年来最严重的流行病。然而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由于传播范围有限,这种高致命性病毒并未像当年的SARS一样引发世界性恐慌。真正令世卫组织和医学界担忧的是,人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有很多空白”。正如德国《南德意志报》所说,人类保护自己仍不完美。对付病毒,我们还需要更多艰苦努力。
     
    新病毒存在很多认知空白
     
    如果现在你到法国旅行,就可以在机场领取一本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手册。这是法国政府采取的最新应对措施。法国政府12日宣布,该国已确认第二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法国卫生部长图雷纳说,刚确诊的这名患者曾与此前确诊的法国首例患者同住一间病房,有过长时间密切接触。目前他的情况已出现恶化,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
     
    这被视做病毒可能人传人的一个信号。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法国首例患者是一名57岁男子,7日他因急性呼吸道疾病被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久前他曾前往阿联酋,而大多数病例都出现在中东——约旦、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沙特卫生部门12日通报,又有两例确诊病例死亡,该国感染人数增至24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至此全球已确诊34例,其中18人死亡,多数在沙特。
     
    沙特也是这种病毒的最早发现地。新型冠状病毒于去年9月在人体中检测到,但随后确诊的一些病例可以追溯至去年4月。沙特《利雅得报》称,这一病毒虽然出现在沙特,但沙特并不是唯一受害国家。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也出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哈特尔称,多国出现确诊病例进一步支持该病毒在密切接触下可能人传人的假设。
     
    “SARS回来了”,德国新闻电视台13日发出这样的惊呼。该报道称,10年前的SARS病毒仍让世人记忆犹新,现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又袭来。“中东在线”评论说,眼下新病毒成为人类最大的隐患和挑战,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处于“混沌状态”,但一想到与SARS病毒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让人不寒而栗。新型冠状病毒也能让人感染严重肺炎并导致肾功能衰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恶性病毒专家说,SARS疫情暴发是他见过的最恐怖的事,那次可怕经历是此次新病毒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这种神秘病毒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传播的?有多危险?美国“科学解码”网13日抛出一连串疑问。“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很多空白”,正在沙特考察疫情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这样对媒体说。英国《每日邮报》引述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称,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具体来源以及如何扩散仍是一个谜。专家认为病毒可能源自动物,与其最为接近的是蝙蝠冠状病毒。但这种推断尚未经业界最终确认。福田敬二说,这种病毒若扩散起来,后果将十分严重。
     
    不过,各方都在竭力避免新病毒引起世界性恐慌。沙特《利雅得报》报道称,沙特卫生大臣拉比耶承诺该国将毫不隐瞒,“完全透明”地公布医疗检测结果和最新收治病人的情况,以对世界负责。路透社称,一位要求匿名的世卫组织官员说,人传人仍限于较小的密闭空间内、很长一段时间密切接触,没有证据显示,这种病毒能在社区中普遍传播。
     
    类SARS病毒将席卷全球?
     
    “沙特病毒是新SARS吗?”让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发出这一疑问是因为,约旦4月死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两人同属一个医疗工作小组,他们是在救治3名未知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后患病的。该杂志称,这不能证明两名死者是在救治病人时感染的,但的确让人想起2003年肆虐的SARS,当时很多医疗工作者被感染。
     
    德国电视2台13日回忆当年的情景说,10年前,一种神秘的病毒夺走800人生命,致8000人感染,成为全球性威胁。它让人类惊慌失措,关注度甚至超过伊拉克战争,成为世界各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就是SARS。所幸的是,在SARS被击败后几年内,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厉害的病毒。现在,类SARS病毒又回来了吗?
     
    在发现最新感染病例的法国,虽然也有媒体在报道中使用“类SARS”的说法,但像《世界报》这样的媒体还是以“冠状病毒十问”为普通民众科普解惑。该报道称,科学分析证实,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并不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吴昊1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冠状病毒存于禽类体内,是兽医学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流行病毒。一般情况下,冠状病毒传入人体多造成轻微感冒症状。可一旦在人体内发生变异,就可能是SARS的重现。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感染类SARS病毒的患者同样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只是目前这种病毒的流行规模还不大。类SARS病毒是否具有SARS那般杀伤力,要看它的传播力和病死率。
     
    最近著有新书《动物传染病和下一场人类流行病》的美国作家戴维·奎曼撰文称,以全球性传染病的标准来衡量,34个病例或许微不足道,但一个惊人的数字是:超过50%的致死率。当年SARS的致死率为11%,新病毒的致命性几乎与埃博拉病毒不相上下。后者因为致命性强,以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称,如果随后发现较温和的感染案例,这么高的致死率会随之下降。
     
    “病毒正在咬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以此为题评论说,病毒基因正在适应人类,向病毒大流行迈出重要一步。美国《纽约时报》的署名文章称,“新一波传染病:比你预想的更近”。文章说,我们必须了解人类与微生物界的关系。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但我们也同1500种致病微生物密切接触。其中约500种能人传人,约150种能导致流行病,这种疾病的快速传染暴发有时甚至可以致命。不妨想想2009年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有多快。病毒暴发的第一个月就传染了至少42个国家的人,唯一阻止其变成大规模传染杀手的因素是其自身基因特性。人类缺乏对病毒的自然免疫力,抵御病毒的公共卫生工具也很有限。
     
    我们能做什么?在戴维·奎曼看来,第一要务是提高认识。他说,新病毒迟早会成为下一个大病毒。它可能首先出现在中国、孟加拉国或者阿拉伯半岛,但它将会传至全球。如今,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能在24小时内从居住地到达沙特。10月,当数百万穆斯林前往麦加朝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传播链将会短很多。
     
    吴昊说,一般来说,应对病毒一要阻隔其传播路径,如果能实现对第一例患者实施隔离,病毒就不再具备传播能力,等同死亡;二要研发疫苗,目前开发出针对冠状病毒的疫苗比常规流感疫苗需要数倍时间,可能要等半年到一年时间。《新科学家》杂志援引世卫组织官员大卫·海曼的话说,当年SARS时我们很幸运,希望现在我们也有同样的运气。
     
    需要警惕的“传染疲惫征”
     
    “H7N9禽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关注,同样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正面临第三种传染性强得多却很少被关注的疾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管迈克尔·奥斯特霍尔姆博士撰文说,那就是“传染疲惫征”。当一系列无休止的可怕疾病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禽流感、肉食球菌、SARS、艾滋病、埃博拉到医院里的抗药病菌,这一长串名单已经让人对最新动态有些麻木了。有人将这看做是“狼来了”的呼喊,这种想法可能是致命的。
     
    俄新社13日援引俄病毒学研究所所长利沃夫的话说,世界上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病毒产生,并给各国带来重大损失。奥斯特霍尔姆博士称,每次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病毒,就要面临一次基因变异的轮盘赌考验。这不仅影响生命健康,也会影响经济。各国边界封锁、全球供应链断裂、贸易停滞。只要几个月就能把世界经济拖入衰退。
     
    世界曾不止一次经历这样的灾难。1918年的全球性流感大暴发导致5000万人丧生。在那之后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又遭遇了4次此种规模的流感侵袭。俄新网称,这些数据让人类看起来在灾难面前显得十分无助。吴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理论上的确有可能出现一次人类无能力治愈的病毒大流行,将人类灭绝。但在人类历史上,黑死病、黄热病在欧洲、南美洲的肆虐都曾经造成人口短期锐减,具有免疫力的人得以从病毒大流行中生还。按《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总有人能够存活。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能够抵御病毒的无情侵袭。
     
    更多阅读
     
    全球共15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世卫称或人传人
     
    法国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国际组织为新型冠状病毒征名
     
    科学家尚难确定新冠状病毒是否引发全球流行

    附件下载:

    上一篇:科学网:H7N9轻症感染者未大规模发生
    下一篇:人民网:世卫组织确认出现新型冠状病毒人际传染病例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