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学普及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学普及
  • 中国科学报:中国免疫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2-11-02来源:朱丹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近日,细胞出版社推出《聚焦中国——免疫学发展特刊》,这既有力佐证了中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业界人士思考——
     
    ■本报记者 冯丽妃 黄辛
     
    近日,细胞出版社推出《聚焦中国——免疫学发展特刊》,详细介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飞速发展情况。
     
    多位国内外免疫学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免疫学已进入迅速发展期,未来前景广阔,但同时应提升研究质量,努力开拓创新性研究。
     
    跻身“三甲”,世界瞩目
     
    细胞出版社旗下有众多的国际一流期刊,《免疫学》(Immunity) 就是其一。本期特刊介绍了中国免疫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十余所国内领先的免疫学研究机构,以及它们在肿瘤免疫及干细胞免疫特性等领域的研究动态、成绩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次特刊的诞生不仅因为免疫学在国际生物和医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更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免疫学研究的迅速成长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瞩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我国免疫学研究经过十年磨剑,SCI论文发表数量从2001年的全球第15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同时,国内免疫学研究队伍迅速壮大,中国免疫学会会员人数从4年前的2000余人,增长到目前的5300余人,逼近美国与日本。
     
    “10年之前,在这样的顶级杂志上发表特刊是不可想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龚非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说明中国免疫学的发展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这是中国免疫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田志刚表示,专刊不仅有助于加深国际对中国免疫学发展的了解,使国际主流免疫学派主动加强和中国免疫学家的联络,同时对整个免疫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免疫学不是碎步前行,也不是小步奔跑,而是跳跃式的发展,这从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就可以得到证实。这种跳跃式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转化医学主任邹伟平表示。
     
    差距犹存,仍须追赶
     
    “免疫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病原生物学中分出来,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个‘桥梁’学科。”田志刚表示。免疫学涉及面很广,与基础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肿瘤学科、妇产学科和儿童学科等临床研究都有关系。
     
    他认为,过去10年,我国在天然免疫、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学等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国际关注,但整体来说,与欧美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尚须追赶。
     
    比如,我国研究论文数量虽多,但论文引用频次却不如欧美等国;此外,我国临床研究与应用也落后于国际一流。
     
    “作为世界免疫学研究大国,当前中国对免疫学各个专门领域的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高水平的人类免疫学及免疫转化医学的工作做得也远远不足。”邹伟平指出。
     
    他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不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以及多样化的病种、病群和病人,对科研工作而言这是一个绝对的优势。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强化人种及疾病的基础和应用免疫研究,必定能有所作为,而且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坚持创新,造福人类
     
    “未来中国免疫学需要加强创新性、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的学说、假说与观点;把现有的理论应用到临床,造福国人,同时对整个人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曹雪涛指出。
     
    “从科学发展规律与前沿来看,未来需要一部分人迎难而上,开辟新领域,这对我国免疫学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国际上赢得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田志刚表示。
     
    对此,龚非力表示,我国免疫学有很好的研究队伍,应鼓励中青年科学家进行创新,沉下心来,不急功近利,使学科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鉴于免疫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及对重大疾病的机制性影响,人种及疾病免疫研究必能创造重大社会应用价值。为此,需要从国家层面有重点地延揽国际专门人才,系统培养国内团队,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人种及疾病的免疫转化研究中心。” 邹伟平建议。
     
    “中国免疫学的上空闪烁着一些明亮的光芒。我毫不怀疑今后5到10年,中国免疫学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届时将是群星交辉,灿烂如日!”邹伟平信心十足地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11-02 A1 要闻)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日本首次建立癌症干细胞稳定细胞系-靶向癌症干细胞的新型抗癌药物有望开发成功
    下一篇:新华国际:科学家发现操控时间脑机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