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下属的药学研究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一项最新研究成功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开发抗埃博拉病毒的药物。
公报说,为方便观察,研究人员使失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附着红色荧光剂,随后将病毒吸附到细胞上,并利用激光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是通过诱导细胞启动微胞饮作用而侵入细胞内部的。胞饮作用也叫内吞作用,是细胞吸收水分、矿物质元素和其他物质的方式之一。在这一作用下,物质吸附在细胞质膜上,质膜内陷,形成将物质包裹在内的小囊泡,并向细胞内部移动,进而被细胞吸收。而微胞饮作用则是在电子显微镜水平所见到的胞饮作用。由于胞饮作用是非选择性吸收,因此病毒也会趁机“溜进”细胞内部。
据介绍,研究人员此前就认为埃博拉病毒侵入细胞可能是通过微胞饮作用,但在实现病毒无毒化之前,此类实验的安全性很难保证。目前,凭借病毒无毒化技术,科学家们才得以完成实验。
埃博拉病毒可通过人体血液和分泌物传染,可引发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酸痛、体内外出血等症状,致死率为50%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