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分析测试中心简介
        • 大型仪器设备
      • 实验动物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 技术平台
        • 模式动物资源
        • 仪器设备
        • 联系方式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国家文件
      • 中科院文件
      • 警钟长鸣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谱系设施
    • 科学普及
  • 通知通告
  • 科普视频
  • 人才招聘
  • EN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系统
  • 内网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健康中国 · 使命担当

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于2003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约共建,于2006年3月获得中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广州健康院的定位是:面向人民健康,聚焦生命健康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和重要疾病机理,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目标,提供保障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控的原创性基础理论、突破性前沿技术与系统性解决方案为使命,优化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机制与途径,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作用。
      更多 >>
      现任领导
      • 孙飞

        副院长(主持工作)

      • 张鸿翔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徐海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蔡陈崚

        副院长

      • 领导致辞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细胞谱系研究中心
        • 谱系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 数字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 发育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 医药创新研究所
      • 管理体系
        • 综合处
        • 党群工作处
        • 科技发展处
        • 成果转化处
        • 人事人才处
        • 资产财务处
        • 教育处
      • 支撑体系
        • 分析测试中心
        • 实验动物中心
        • 生物医学数据与超算中心
        • 治疗性细胞制备研究中心
        • 移动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 特色支撑中心
      • 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医药计算重点实验室
        • 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博士生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
        • 博士招生
        • 夏令营
        • 大学生科创计划
      • 培养管理
        • 管理规定
        • 培养方案
        • 学位授予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交流合作
      • 交流动态
      • 国内交流简介
      • 国际交流简介
      • 成果转化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院况介绍
    • 院况简介
    • 领导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院务委员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年报
    • 大事记
  • 机构设置
    • 研究体系
    • 管理体系
    • 支撑体系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科技成果
    • 科研进展
    • 概况
    • 论文
    • 获奖
    • 专著
    • 专利
    • 代表性成果
  • 人才队伍
    • 国家级人才
    • 省部级人才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客座研究员
    • 高级技术支撑人员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导师介绍
    • 招生信息
    • 培养管理
    • 表格下载
    • 毕业就业
    • 综合新闻
  • 党建文化
    • 党团建设
    • 廉政建设
    • 违法违纪举报
    • 文化建设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科研道德与诚信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学普及
  •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学普及
  • 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说起

    发布时间:2015-10-09来源:撰稿:李尹雄

    【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幸福来得很突然,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的喜讯传来,一股暖流掠过心田,我心潮澎湃,眼泪溢出眼眶,复杂的情愫中交织着几份“终于被认同”的委屈,甚至几丝历史的悲壮感。 

      经过一天的沉淀,闭门静心,翻阅那些留下的珍贵文献和故事,在字里行间,追溯那时间的年轮和岁月纹理,你们的故事让我思绪万千,肃然起敬! 

      向屠呦呦致敬、向523项目全体成员致敬、向青蒿素研究协作组、向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广东海南青蒿抗疟临床研究协作组、以及全国各省的相关协作组致以崇高的敬礼! 

      向您、向您们以及您们走过来的经历致敬!

      那些走向诺贝尔的研究历程 

      屠呦呦是时代的代表,是523项目数百科研人员中的杰出代表,正如她获奖感言所说的: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1977年3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通报》,在其第二十二卷第三期第一百一百四十二页发表了一篇只有一页纸的论文,题目叫《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摘要也就是正文的第一句话:”我们从菊科植物Artemisia annua L. 中,分离出的一种结晶。” 文章的作者署名为: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这个协作组应该包括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前辈。通过高分辨质谱和X射线单晶体衍射法,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式为C15H22O5以及其分子立体结构。《科学通报》现在的综合影响因子为:1.579。 

      1981年,《药学学报》的第十六卷第五期第366至370页发表了一篇题目叫《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的论文,署名作者中包括第一名的屠呦呦,以及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同仁:倪慕云、钟裕容、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和王秀珍,最后一位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的梁晓天先生。《药学学报》现在的综合影响因子为:1.049。 

      2015年10月5号北京时间下午5点30分卡罗琳医学院分发布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官方新闻:“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困扰人类上几千年,尤其成为改善世界众多贫穷人群的福祉与健康的主要障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授予在研发治疗这类疾病的手段上有革命性突破的科学家……,屠呦呦在查询历史的文献基础上,筛选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发明了从植物青蒿中纯化有效成份青蒿素的办法,有效地抑制了疟疾转播。”诺贝尔官方列举的获奖论文为1981年《药学学报》的第十六卷第五期第366至370页的那篇青蒿化学成分研究。 这篇论文研究了除青蒿素以外的其他活性成分。有关青蒿素的研究,该论文引用了4篇当时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包括上面1977年的《科学通报》及以下几篇论文。 

      1979年《化学学报》刊登了《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一文,确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作者为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和屠呦呦,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吴照华、吴毓林和周维善先生。该论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化学反应以及X射线衍射等试验,确立了青蒿素是一个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式C15H22O5,15个碳中7个是手性碳,过氧以内型的方式固定在两个四级碳上形成“桥”的构型。 

      1979年,《药学通报》第十四卷第四十九页,青蒿研究协作组发表《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因《药学通报》已经改名为《中国药学杂志》,收录文献只到2012年,所以该文在网上已经难以查询。现在《药学通报》可以零散地在网上的旧书店找到,销售价为5元至80元不等。) 

      1979年,《新医药杂志》第一期,该刊记者发表《在中西医结合道路上乘胜前进——记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的通讯,报道了1978年11月23~2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这一期同时发表了中医研究员中药研究所药理室的有关《青蒿的药理研究》,以及广东海南青蒿抗疟临床研究协作组(65例),广州中医学院疟疾防治研究小组(48例),广东省东方县人民医院新医科(36例)的临床试验报告。 

      屠呦呦与“523项目” 

      1967年5月23日启动的一个全国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523项目”,集结了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 

      屠呦呦于1955年大学毕业,1959至1962年,参加了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接受了中医培训,1969年1月参加“523”项目。 

      屠呦呦系统地查阅历代医书,汇集了2000多种方药,从中选出包括青蒿等200多种作为候选。对植物青蒿的记载可逆查到先秦的 《五十二病方》,公元前340年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青蒿有“治疟疾寒热”的功能。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使用乙醚萃取青蒿素,随后在动物模型上达到95%以上的抑疟效率,进而做了第一个临床试验,并获取了青蒿素结晶,为后续的结构解析和人工合成奠定了基础。众多的贡献者从不同角度通力合作,终于为世界奉献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从两个细节可窥见当时的实验条件,黄酮甲的精制和鉴定使用纸层析方式,纸为国产新华滤纸;硅胶层析使用的硅胶产于上海五四农场化工厂,100-180目的硅胶需要经过120度的高温活化2-3个小时,相对我们今天的科研条件不能同日而语。 

      屠呦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她身后那个年代以及当年科研工作者的身影:儒雅淡定、执着坚韧、朴实勤劳,这种精神像龙脉一样,在历朝历代都能触摸到它独特的存在形式,并传承至今。 

      我们要学习前辈们忠于真理、探求真知、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自觉抵制浮躁。要发扬前辈们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优良作风,贡献出我们的聪明才智! 

      难能可贵的是,莘莘学子后来居上,为科研团队注入创新活力。体制上坚持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国家鼓励学者自由探索,以拓宽国家科研的广度和厚度,同时以需求导向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以增加攻关的力度和深度;切实创新,引导后辈以热爱为行业选择的基础。 

      国力的提升,民间资本的融入,科研管理结构的优化,我们能感知,高粱红满天的日子,正在不远处期待我们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李尹雄 

                                                               2015年10月7日 


    附件下载:

    上一篇:NSI小鼠人源化模型平台项目
    下一篇:药物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简报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粤ICP备17053528号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2922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开源大道190号邮编:510530
    电话:86-020-32015300
    • 广州健康院微信

    • 广州健康院研究生微信